体育教育专家吴键谈体育 家长应“放手” 社会要多支持
6
2024 / 11 / 23
礼赞75载,看淮安区“教育体育”工作成就
上图为楚州中学旧貌
下图为 楚州中学新貌
流均中学新旧对比
上图为流均中学旧貌
下图为流均中学新貌
新安小学河西分校 新旧对比
上图为新安小学河西分校旧貌
下图为 新安小学河西分校新貌
楚州小学幼儿园 新旧对比
上图为楚州小学幼儿园旧貌
下图为楚州小学幼儿园 新貌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重点抓初中普及工作,所有乡镇都设有初中。
90年代初、中期,加快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步伐,1994~1995年建起了近60座教学楼。1995年底,提前两年通过省和国家两级“普九”验收,并获得“全国‘两基’先进县(市)”称号(“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6年起,陆续实施“乡镇二中工程”“村小工程”“校园绿卡工程”“名师名校工程”四项工程,并大力改造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取得一系列成绩。
2003年,全区启动农村中小学以“课桌新、板凳新、讲台新、电灯亮”为主要内容的“三新一亮”工程。
2004年,启动农村中小学“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的宿舍、寄宿生一人有一张床”的“六有工程”。
2005年,实施教育现代化及合格学校建设,全区中小学计算机装机总数达到5722台,建成了580间多媒体计算机教室,所有学校接入宽带网,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覆盖率达到100%。
2006年、2007年,农村初中实施以充实和完善实验仪器、体育与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图书数据等为重点的“四项配套”工程;投入资金773万元,新建校舍5133平方米,改造维修校舍1.37万平方米,新增添仪器橱柜979件,维修仪器橱柜502件。
2008年,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实验教学等现代教学模式和教学设备,已普遍应用到全区所有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近年来,顺应城镇化发展需求,总投资13.5亿元的楚州中学新校区顺利启用;投入4.2亿元的新安小学河西分校正式启用;累计投入1.17亿元的周恩来红军中学二期扩建工程竣工使用、山阳幼儿园投入使用。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中小学、幼儿园140所,其中普通高中6所、初中26所、小学42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特校1所、体校1所、幼儿园62所。
范集中学新旧对比
上图为范集中学旧貌
下图为 范集中学新貌
博里中学学校大门新旧对比
上图为博里中学学校大门旧貌
下图为博里中学学校大门新貌
博里中学 新旧对比
上图为博里中学旧貌
下图为 博里中学新貌
勺湖小学 新旧对比
上图为勺湖小学旧貌
下图为勺湖小学 新貌
深化改革创新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949年以来,淮安区高考文化本科总数多年位于全市前列,培养了多名清北学子,累计向清华、北大输送学生13人,也为全国其他重点院校和国外知名院校输送多名学生,中考成绩和小学质量全市一直领先。周恩来红军小学、新安小学均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职业教育取得实效,工业中专“智能汽车虚拟仿真实训”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基地建设项目,近五年每年培训紧缺技工3千人次以上,有效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
注重教育内涵发展,连续举行三届“红色基因代代传”全国青少年红色故事大宣讲活动;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应邀参加第12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展演,并受到国家文旅部表彰;新安小学少先队员“学好党史,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成长事迹”被团中央拍摄成视频,作为全国大中队辅导员和少先队员必学课程;新安小学新区分校瓦楞纸艺术社团参加央视少儿节目演出;特校荣获全国残疾人排舞大赛特等奖、一等奖;百斯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获评首批“江苏省关工委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江苏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优秀基地”;周恩来红军小学荣获“全国红领巾中队”;周恩来红军小学和周恩来红军中学均被表彰为“全国新时代雷锋学校”;区教体局《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区域实践》获批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项目,《新华日报》头版报道全区青少年思政教育工作,“全国青少年思政教育在淮安”品牌逐渐打响。
车桥中学 新旧对比
上图为车桥中学旧貌
下图为车桥中学新貌
季桥中学 新旧对比
上图为季桥中学旧貌
下图为季桥中学新貌
南闸职业中学 新旧对比
上图为南闸职业中学旧貌
下图为南闸职业中学新貌
新安小学本部 新旧对比
上图为新安小学本部旧貌
下图为新安小学本部新貌
突出师德师风 教师队伍不断加强
长期以来,淮安区始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强化师德第一标准、深化教师管理改革、健全专业发展机制,以高素质教师队伍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国前夕(1947年),全县仅有小学教师229人,中学教师3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教师队伍规模日益扩大,由建国初期的400余人,2012年增至7635人;时至今日突破8000人。
同时,教师队伍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为加快教育强区建设,打造学在淮安区品牌,充实壮大教师队伍,2022年至2024年三年间从清华、北大等国内名校引进优秀毕业生39人。积极开展主题活动,近年来,淮安区扎实开展“比师德、比作风、比担当、比奉献、争先进”主题实践活动;组织“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我们都是收信人”主题征文活动;开展“依法执教 ‘法’铸师魂”法治宣传教育征文、演讲比赛、先进典型评比“三个一”活动。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开展,引领广大教师正师风、强师德、铸师魂,努力铸就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让学生尊重、家长信赖、社会满意的教师队伍。拓宽培训培育广度,立足“双减”特点,多次及时组织省市名校长、名师工作室、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等质量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名师引领、结对共建,构建教师发展合作共同体,着力打造特色培育项目,促进我区优质教育群体的发展提升。
完善体育设施 体育强区逐步推进
1987年,淮安区体育工作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首批“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 1990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体育工作十佳标杆县”,时任体育工作分管副市长范学恕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受时任国务委员李铁映接见。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淮安区培养、输送的篮球国手孙凤武、围棋九段邵震中、摔跤国手闵永健是当时全国体育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体育名将。进入21世纪淮安区培养了吴崇魁、刁琳宇、刘欢缘、孙凌静、万文杰、张猛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年轻运动健将,淮安区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分别命名为“2009—2012年度”和“2013—2016年度”两个周期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近年来,淮安区群众体育工作成绩显著,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优化体育健身设施建设。2017年完成全区“十分钟健身圈”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3908件健身器材的安装,并每年逐步更换老旧破损健身器材。全区共有体育公园37座,健身步道142.4公里,社会体育指导员4107人,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4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80人。群众体育赛事精彩纷呈,每年持续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等赛事,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年均120场以上。2023年淮安区共有121个体育社会组织,实现2A级社团和5个体育社团镇街全覆盖。2023年新增体彩销售点23家,实现体彩销售站点城乡一体化、全覆盖,全年实现销售额1.87亿元,创我区历史新高。在2023年的全省县级体育重点工作督查中位列全省第十七名,淮安第一名,苏北第二名;荣获淮安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以及体育竞赛、体育产业、体育彩票、全民健身4个单项工作先进单位。
下一步,淮安区教育体育系统将继续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优质均衡为目标,乘势而上,砥砺奋进,深入实施教体综合改革,多策并举全面构建高质量教体体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75年来
淮安区
教育体育设施持续完善
办学教学水平持续提高